1945

你的位置:b体育网络平台下载 > 新闻动态 > 1945
1945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20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尽管战后苏联坦克武器种类不多,但这一主题庞大且充满争议。尽管在弹药质量和炮管加工方面存在一些劣势,苏联仍然取得了革命性进展,重新使用滑膛炮,并在二十年间保持了对较不装甲化敌方坦克的优势。然而,随着爆炸反应装甲(ERA)和新一代厚重复合装甲主战坦克的出现,苏联坦克逐渐失去了对对方装甲的优势。

如果仔细研究所有战后坦克武器项目,这一描述可以延续成一个同等规模的系列。乍一看,这里没有太大变化,苏联从D-10T和D-25T开始,随后发展出2A20炮,接着是永恒的D-81炮和一系列相近的变体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如D-56和M-62T的设计,但真正走向量产的项目并不多。要是描述所有的设计和项目,托尔斯泰的《战争与和平》恐怕都会显得简短。同时,步兵战车(BMP)的武器也不断得到改进,坦克火力的提升需求从未停止过,其中许多设计相当独特。此外,炮弹也在不断改进。

二战结束时,苏联坦克部队武器种类繁多。比如,T-70坦克使用45毫米炮,T-34坦克有F-34、D-5T和S-53等多种选择,而IS系列使用D-25T炮,中型坦克上也进行了100毫米炮的实验,还有大量租借的外国坦克。在1945年开始淘汰旧设备,但直到50年代初仍保留了S-53用于T-34和T-44、D-10T用于T-54、D-25T用于重型坦克等。然而,由于西方的坦克发展相对缓慢,这些武器的性能已接近极限,急需升级或更换。40年代后期的研究带来了有限的成果,坦克主要增加了现有炮的稳定器、新的76毫米D-56T和122毫米M-62T炮。

这里还需要提到一个概念——炮口动能。炮口动能常用于比较坦克炮的威力。根据国防部的术语手册,定义如下:

“炮口动能是炮弹离开炮管瞬间的动能。它是火炮作战性能(射程、直射距离)以及炮弹破坏力(冲击作用等)的关键特征之一。”

换句话说,这不仅是火炮的特性,还反映了弹药的性能。每种弹药的重量和初速都不尽相同,而火炮的威力也不完全取决于炮口动能。例如,IS-2的122毫米炮弹炮口动能为8兆焦耳,而威力更大的“芒果”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动能仅略高于7兆焦耳。量产坦克炮中,美国重型M103坦克的120毫米M58炮口动能达到了13.15兆焦耳,但其穿甲能力仅为114毫米。苏联125毫米最弱的穿甲弹3BM9在2000米距离可穿透140-150毫米装甲,而其动能仅为5.83兆焦耳。非量产火炮中,以苏联自走炮项目120上的152毫米M-69火炮为例,其炮口动能高达18.4兆焦耳,可穿透165毫米装甲。更不用提从60年代开始广泛装备的坦克部队的破甲弹了。因此,通过炮口动能来比较火炮威力并不完美。

120毫米美国M103坦克炮弹

如今经常可以看到“弹药威力”或“增强威力弹药”等术语(在本文中我也会多次提到)。这个术语的含义如下:

“弹药威力——是指弹药在击中目标时的破坏效力。例如,爆破弹的威力由其破坏区域的面积决定;穿甲弹的威力由在一定撞击角度下的穿透装甲厚度决定;碎片弹的威力则由其碎片的散布面积、数量、重量和散射速度决定;对于所有类型的弹药,其威力也可以通过击中目标的概率来衡量。”

我先从曾装备于中型坦克、后来成为主战坦克的最常见火炮开始介绍。在战后15年间,100毫米D-10T炮占据了绝对优势。这款火炮本身性能优异,体积小、弹道性能良好(配合装置后可达到15.6公里射程,现在前线仍在使用该火炮将坦克作为火力支援车使用)。在最初阶段,它能够正面击穿北约所有坦克。技术上,它的性能与著名的英国105毫米L7炮相差不大。D-10T是历史上装备量最多的坦克炮之一,除苏联外,中国和东欧国家也生产了该火炮。由于它的高爆弹性能不俗,在装备T-54、T-55及其仿制品的地区冲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
配备原装D-10T的T-54-3

但D-10T有两个主要缺点,首先是缺乏稳定装置。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。早在1946年,针对T-34-85的SPT-S-53“塔兰”稳定装置通过了测试。1947年4月19日,苏联部长会议第936-288号秘密决议要求707厂开始为T-54生产稳定装置。然而,由于该厂从未接触过此类设备,导致研发任务失败。随后,中央科学研究所(TsNIIAV)在1945年自发开始研究稳定化问题,并在1949年11月完成了双轴S-88稳定装置,次年改进版的D-10T问世,编号为0979。

但如果不是格拉宾,1952年他又开发了自己的S-84SA火炮,配备了独特的瞄准器,并解决了战斗舱内的烟雾问题,通过压缩空气排烟装置。此外,S-84SA还解决了炮身平衡问题,通过减轻炮尾重量来平衡火炮。然而,由于D-10T平衡问题的存在,在后期对普通T-54进行现代化改造时,需要在炮口加装配重。S-84SA虽然是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,但其制造和使用过于复杂。

T-54-3,升级至T-54B的水平。炮口处可以看到用于平衡的配重。

与此同时,ЦНИИ-173研究所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单平面“地平线”稳定器项目,该稳定器安装在改进型D-10TG火炮上,配有标准的带排烟装置的瞄准器。排烟装置不仅减少了战斗舱内的烟雾,还平衡了火炮。在测试中,精度接近于S-88,只是没有横向震动的补偿。军方高层经过考虑后,批准了“地平线”项目。新型坦克被命名为T-54A(工厂代号137Г),其稳定器称为СТП-1。1954年开始生产该型坦克,但由于设计和可靠性问题,后来开始研发双平面СТП-2“气旋”稳定器。1956年,该稳定器与D-10T2S火炮一起装备到T-54B、T-55以及改进后的T-54和T-54A坦克上,一直生产至苏联解体。1980年代,还推出了СТП-2М“气旋M1”改进型,与“波浪”火控系统配套使用。

T-54A的СТП-1稳定器安装示意图

D-10T的第二个缺点在于弹药。最初,坦克手使用的БР-412和БР-412Б弹药能对付各种目标,1953年还引入了基于德国弹药的БР-412Д弹药,在2公里距离上可以击穿155毫米厚度的装甲。高爆弹也能满足任务需求。然而,随着美国和英国装备的防护水平和武器威力的提升,T-54和后来的T-55坦克在有效射程内很难承受敌方火力,而他们的火炮穿透力也不足以应对敌军装甲。经过多年研究,1963年装备了非旋转的3БК5(带铜锥的3БК5М)破甲弹,可在60度角下击穿180毫米装甲。1966年,装备了3БМ8穿甲脱壳稳定弹(БОПС),该弹药在2公里处可击穿190毫米装甲,或在60度角下穿透80毫米装甲。此后,研发了多种新型100毫米弹药,使D-10T的弹药种类超过40种!总体来看,鉴于全球仍存在大量防护较弱的装备,D-10T火炮在不会遇到艾布拉姆斯、豹2或梅卡瓦坦克的次要战线上仍然有一定作战价值。

另一个“实用”的3БК17鱼子酱式破甲弹

在研发新型反坦克炮时(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述),遇到了一些有关线膛炮的问题——为其设计具有高初速的弹药或强力破甲弹相当困难。前者会对炮管产生极大的负担,导致迅速磨损,对材料质量和制造工艺要求极高;而后者在旋转过程中会损失穿甲威力。确实,可以制造非旋转的破甲弹和高速穿甲脱壳稳定弹(最终在60年代为D-10T火炮制造了这样的弹药),但也可以借鉴前人的技术,制造滑膛炮。其弹药通过尾翼来稳定,而炮管的制造相对简单(虽然其寿命仍被穿甲脱壳弹快速消耗)。

于是,首先出现了T-12反坦克炮,随后军方萌生了将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上的想法。当时正研发具备较强反坦克能力的新型号,即165工程,计划装备线膛的D-54火炮(工厂代号为U-8TS)。设计人员接到将T-12装入坦克的指示后,很快放弃了这一方案——100毫米的整体式弹药和野战炮的设计让其无法正常容纳于62型坦克的大型炮塔中。弹药长度为1.2米,而坦克的最大容纳长度为1.1米。

115毫米的2А20

解决滑膛炮(GSP)安装问题的途径是开发更大口径的115毫米火炮,并削去U-8TS火炮的线膛。这缩短了弹药长度,诞生了U-5B(B表示弹道装置),稍后被称为U-5TS“锤子”或2А20,成为当时威力最大的坦克炮,亦是新一代首款滑膛炮。其弹药包括3БМ3穿甲脱壳弹、3БК4破甲弹和3ОФ11高爆弹。前者在60度角下可击穿2公里外100毫米厚的装甲,略高于100毫米火炮,但具有更高的弹速——1615米/秒!这种速度提供了较低的弹道弧度,而D-10T火炮的直射距离当时仅略超1公里(对2米高目标为1070米),在此火炮下射程可增至1870米(对3米高目标如M60坦克可增至2260米)。但最致命的武器是破甲弹,能够击穿440毫米的垂直装甲板。

随着弹药逐步改进,该火炮在主战坦克(OБТ)配备复合装甲之前一直保持有效。然而,缺点显然存在——由于弹药过大导致射速极低,同时炮管刚性较差。

3УОФ37弹药配备了高威力3ОФ27高爆弹

通常认为,将T-12炮放入坦克的想法是赫鲁晓夫于1959年提出的,而勇敢的军械管理总局(ГРАУ)军官们立刻执行命令。T-62的发展确实始于此,但实际上滑膛坦克炮的研发始于1956年。当时哈尔科夫KBM总设计师А.А. Морозов被建议为当时仍处于设计图纸上的430工程安装新型强力反坦克炮。莫罗佐夫拒绝了此提议,但在1960年,随着2А20的出现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这款火炮被安装到哈尔科夫机器上,产生了435工程。然而,由于更为先进的432工程的开发,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。

435工程

然而,115毫米火炮最终还是安装在了少量生产的T-64坦克上。由于其装填机制无法适应长弹药筒,因此采用了分装式装填方式:先装入带辅助装药的弹丸,再装入燃烧式弹壳和金属底托的主装药。新火炮被命名为D-68(GRAU编号为2A21)。正如你所猜测的,它是彼得罗夫和第9工厂的又一杰作。火炮使用现有的3БМ5弹丸,同时新增了3БК8破甲弹、3ОФ16高爆弹、3ОФ17和3ОФ28等。其威力与同期2A20火炮的弹药相当。然而,由于T-64产量有限,且随后换装了125毫米火炮,火炮及其弹药并未进行进一步改进。

配备2A21火炮的T-64

还未等T-62正式服役,便在1961年6月15日下令研发新型滑膛炮,要求其弹丸初速达到1800米/秒,直射射程达2100米。这样的射程在坦克对决中具有极大优势,当时坦克上并无完善的火控系统,直接瞄准并快速击中敌人是坦克兵最重视的功能。研发工作由彼得罗夫设计局负责,火炮的首席设计师是V.A. Golubev。提升初速需增加装药量,因此口径再次扩大至125毫米。新火炮被命名为D-81T(或2A26),并很快以试验形式安装到新型T-64上。

同时也在研发122毫米线膛D-83火炮,虽然它在垂直装甲穿透力上略胜一筹(可穿透达380毫米),但在倾斜装甲上则较差,且初速和破甲弹的精准度均不及滑膛炮(是的,线膛炮甚至比滑膛炮更难命中)。配备D-81的改进版被命名为434工程,于1968年与火炮一起列装。配套弹药包括3БМ9、3БМ12穿甲弹,3БК12破甲弹和3ОФ19高爆弹。与2A20火炮弹药相比,其威力并无显著提升,但直射距离增加,且具有更大的改进潜力。

配备D-81T火炮的T-64A

新火炮也被引入至下塔吉尔和列宁格勒的64型坦克的不同版本中——即172工程(后来的T-72)和219工程(后来的T-80)。在172工程中进行了部分改进,以配合乌拉尔地区的自动装填系统。火炮被命名为2A26M2(基础型2A26当时已进行改进)。至今,T-72/T-90和T-80仍在并行生产两个几乎相同的型号。同时,新的弹药3БМ15和3БМ17(无芯简化版本)也被列装,其穿透力略有提升,能在2公里距离上穿透约400毫米垂直装甲。然而,由于弹药质量增加,炮管磨损加剧,每次发射都会使炮膛增大约0.0165毫米,导致磨损上升25%。

3БМ15结构

2A26火炮的防退装置不够理想,且由于长而薄的炮管(线膛炮的管壁较厚),易受温度影响而弯曲。70年代中期,这些问题部分得到解决,火炮被加装简单的隔热护罩。这款改进型火炮被命名为D-81TM,但更广为人知的是2A46(T-72使用的型号为2A46-1)。逐渐地,它取代了前一代火炮的生产。与此同时,新的弹药也如期而至,其中包括3БМ22 Zakolka穿甲弹和3БК14 Nadежda破甲弹。Zakolka穿甲弹按标准能在2公里距离击穿200毫米厚的装甲板,平均能击穿430毫米的垂直障碍物。尽管年代久远,该弹药仍在广泛使用。配套高爆弹3ОФ26的威力也增强了(其炸药重3.4千克,相比于3ОФ19的3.19千克有所提升)。

2A46火炮隔热护罩的安装

早期125毫米火炮和其配套弹药的一个主要缺点是炮管磨损严重。若发射3БМ15和3БМ22,火炮的寿命仅为150发,此后必须返厂拆除炮塔以更换武器。1980年,为T-72设计了2A46M改进型,为T-64和T-80设计了2A46M-1,其炮管更为坚固,并可在不拆除炮塔的情况下更换,且精度有所提升。当然,新的弹药也在不断开发中。然而,在北约装备“艾布拉姆斯”和“豹”坦克后,其装甲防护力显著提升。自此之后,苏方在“装甲—弹药”对抗中逐渐处于劣势。

1981年,3БМ29 Nadфиль-2穿甲弹被列装,平均可在2公里距离穿透470毫米装甲;1985年,3БМ26 Nadежда穿甲弹(穿透力450毫米)及3БМ32 Vant(铀芯穿透力达560毫米)问世;1988年,3БМ42 Mango(穿透力500毫米)问世。这些穿甲弹通常为单小芯材或双芯设计(如Mango),钢制外壳的设计大幅降低了对倾斜装甲和复合障碍物的穿透效果。而北约的设计则在单一整体芯材上装配前端和带有曳光器的尾翼。北约在此方面的优势首先得益于其自20世纪初以来在海军领域积累的优质穿甲弹制造经验,其次是从40年代以来持续对重装甲苏联装备的打击需求。

在苏联唯一的战后重型坦克T-10(最初为ИС-5,即730工程)上,装备了二战期间的122毫米D-25T火炮。尽管该火炮本身性能不俗,但在狭窄的战斗舱内,发射几发炮弹后空气难以呼吸,装填困难,理想状态下射速仅为每分钟2-3发。为了提高射速,1949年推出了带装填助推器的D-25ТА火炮,射速略增至每分钟3-4发。730工程开始批量生产时即配备此型号。然而,装填助推器存在问题,最终被弃用。50年代提出了坦克火炮的新要求,即实现稳定。

1955年,开发了D-25ТС型火炮,配有单轴稳定器ПУСТ-1“飓风”或双轴稳定器ПУСТ-2“雷霆”。该型号恢复了装填助推器,并部分与D-10Т火炮兼容,改进了扳机和瞄准机制。此型号装备于T-10A和T-10B。其外观区别于前代的显著特征是安装了气体排出装置,以降低战斗舱的烟气浓度。1959年引入部分燃烧式弹壳,进一步改善了火药气体问题,虽然当时D-25Т的作用已不大。

D-25TA装填机制试验照片

尽管D-25T火炮的炮口动能高达8兆焦耳,其穿甲性能却不尽如人意。其BR-471B炮弹在2公里距离上只能穿透125毫米的垂直装甲钢板,甚至比100毫米的BR-412D炮弹表现更差,而后者已被认为穿甲能力偏低。直到1960年代末,一款新型非旋转聚能弹3BK10才被列装,其穿甲能力可达400毫米,而此时使用D-25火炮的坦克载具已逐渐被淘汰。

M-62T火炮的开发

1949年,彼尔姆工厂研制出M-62T火炮,其穿甲弹在2公里的距离上可以穿透214毫米装甲,初速达到882米/秒,有效射程为1040米,略低于D-10T的性能。随着Object 272(即后来的T-10M)问世,M-62T火炮连同“Liven”稳定器一起被安装到该坦克上,并被命名为M-62T2(或2A17),成为当时全球最优秀坦克的强大武器。然而,随着技术进步,该火炮在数年后逐渐被新型滑膛炮所取代。类似于D-25T,1959年为2A17的弹药添加了部分可燃的弹壳;十年后,其穿甲弹药3BM11被列装,初速达1620米/秒,可在2公里距离上穿透320毫米装甲,且装备了聚能弹3BK9,符合当时400毫米的聚能弹穿甲标准。

T-10M和2A17火炮

轻型坦克(为何用复数?)总共装备了一种火炮——D-56T。最初被命名为LB-76T,由A.I.萨文在第92号工厂设计开发,后来移交给第9号工厂,并更名为D-56T。使用的弹药来源于经典的76毫米野战火炮。该炮最初采用了反应式开槽型制退器。为改善维护条件,1955年决定安装排烟装置,并更换为常见的双室制退器。1960年,配备D-56TS炮及STP-2P“Zarya”稳定器的PT-76B投入服役。虽然对抗坦克的能力有限,但足以对付同级战车和大量出现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。随着对手的装甲防护和武器性能的提高,到50年代末D-56火炮已被认为过时,但并未开发出替代火炮或坦克。

1952年型PT-76轻型坦克,配备D-56T火炮

使用分装弹带来的好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——因为火药包使用了易燃的硝化纤维素布并掺入TNT,弹药的存活率极低。即便是轻微的火源接触到弹药,坦克都会变成火炬。而另一方面,苏方的火炮大多仍使用金属弹壳,而西方火炮普遍使用纸筒或模块化装药,极易燃烧。尽管有些人希望通过恢复一体化弹药来提升生存性达到“像艾布拉姆斯一样”,但北约120毫米坦克炮也使用可燃药筒,而挑战者坦克的纸筒也是轻易燃烧的。

120毫米弹药的不可燃底座

作者:阿列克谢·博尔津科夫/Алексей Борзенков

甲弹弹药装甲火炮坦克发布于:黑龙江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